泉州一日游:在纵横四海与乡土情怀之间的城市

仿佛为命运之手所牵引着那样,在整整一年后,我又重返泉州老街巷,住进了容驿民宿。老板还是老样子,乐呵呵的,热情待客。

天井里的猫一年不见,膀大腰圆了不少,可见吃得好睡得香。

民宿开在旧馆驿巷子附近,在宋元泉州海外贸易鼎盛之时,这里正是万国商贾云集之所。老板在布置房间时,颇费了一番心思,玻璃柜里的刺绣上是骏马与带有阿拉伯风情的少女,屋中间的木头灯打开后,则映出泉州元宵灯会般的红晕效果。

拉开玻璃窗,隔着竹栏,便能看见隔壁的闽南古大厝。

在天气好时,月光想必能撒进屋内,坐在高脚凳上,对月品酒,吹着凉风,定是十分惬意的感受。再借着酒兴移步天台,对着东西塔,畅想千年前的盛景。

泉州古城面积不大,从容驿出发,市内的多个世遗景点均步行可达。

出民宿左拐几步,便是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。南外宗正司是宋朝管理宗室的机构,原先在河南商丘,后金兵南下,1130年,南外宗正司经镇江迁入泉州。换句话说,这里的石人已经见证了近一千年的风云变幻。

居住在泉州的宗室除了循规蹈矩地参与科举外,还卷入了当时繁盛的海外贸易。他们作为市舶司官员、宗正司知宗、郡守,登上泉州附近的九日山,祈求风来,航船一帆风顺,而来舶的航船也带来了海外的奇珍异宝,供他们消费。

然而,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,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。1276年,主管市舶司的蒲寿庚从水关而出,纳表投降元朝,南宋幼主到泉州城下,他拒不接纳,幼主一行人只得在晋江对岸的村子里歇脚,御辇村由此得名。

据民间传说,蒲寿庚在南外宗正司设宴,屠戮在泉州城内的南宋宗室。但转年,泉州市舶司便已恢复了人声鼎沸的样貌。

南外宗正司遗址宛如泉州历史的缩影,道尽了纵横四海与乡土情怀间的张力,以及时代尘埃中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。泉州人的先祖多为五胡十六国或五代十国时期,因中原战乱,南迁入闽。行走在与民宿联通的西街两旁四通八达的巷陌中,不时能看见住宅门上清楚地标识着自家先祖从何而来。无论房子再怎么装修翻新,除非易主,这块匾额都是不能改动的。

而无论是这里的方言闽南语,还是流行开来的簪花头饰,也都保留着唐朝时的痕迹。

历经战乱的人渴望安定,但在明代引入土豆、花生等美洲作物前,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养不活这么多人口,居民只得向大海讨生活,祈祷妈祖保佑出入平安,关帝君保佑招财进宝,甚至街巷都有自己的主保神。

一座座带有南洋装饰特色的“番仔楼”与现代教育学校见证了他们的成就和家国情怀。

在泉州人外出闯荡的同时,汇聚泉州的商贾何尝不也感受到思乡之苦,因此他们依照着自己的信仰,建立起了神坛、教堂。

只是不知他们带来的苦力是否有机会倾吐自己心中的惆怅,这些苦力以善负重物闻名,他们的形象被永远镌刻在了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廊柱上,网友看了直呼内行:这不就是现代打工人的精神状态吗?

人员与货物的大规模流动在引发人们的惆怅之余,倒也带来了各地的风味。在妈祖庙旁,你可以吃到从海藻属的石花菜中提取的石花膏,配上各色水果,哪怕是在炎炎夏日,都能感受到一丝清凉。

在没有冰箱与空调的年代,为了祭祖与航海,泉州人探索了万物皆可炸的奥秘,水门巷口简直就是炸物爱好者的天堂。

早在南亚咖喱在国内流行开来前许久,这里的阿拉伯人便已用咖喱粉烩制牛肋条,泉州人吃了也觉得香。

先前热播的电视剧《春色寄情人》,可谓较好地反映出了泉州的这种总是处于流动中、却又注重传统的人文生态。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庄洁回到家乡休整,渴望得到治愈,获得力量,她的家就在旧馆驿上,这条街从古到今都在为远来的行人们提供一个歇脚之处。

庄洁在这里收获了温暖与爱情,但如果有续集的话,可以想见的是,从家乡环境中汲取力量的她或许将再次听从远方的召唤,收拾行囊,从旧馆驿再出发。这便是许多泉州人的生活,不时渴望归乡,却又永远在奔赴山海。